“十五五” 规划编制研究 |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:现状研判→产业定位→空间布局→解码产业园区“质变跃升”全路径。
发布时间:2025-10-16
来源:产业园研究基地
“十五五”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,也是产业园区从 “规模扩张” 向 “质量跃升” 转型的攻坚期。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,产业园区在推动产业升级、承接国家战略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。当前,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、国内新发展格局深化,产业园区面临同质化竞争、创新动能不足、产城融合滞后等挑战,科学编制 “十五五” 产业规划成为破局关键。
一代书生规划院基于多年产业规划实践,认为编制好 “十五五” 产业园区产业规划需紧扣 “现状研判—产业定位—空间布局—实施路径” 的逻辑主线,以问题为导向、以战略为引领,精准匹配国家政策与园区实际,才能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编制“十五五” 产业园区规划,需先摸清 “家底”—— 既要把握全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宏观趋势,也要精准梳理标的园区的个体特征,为后续规划提供现实依据。
1.1 宏观发展态势研判
从全国层面看,我国产业园区已进入“提质增效” 的转型阶段。
政策导向持续聚焦 “高质量发展”,“十五五”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“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,培育特色产业集群”,绿色低碳、数字化转型、创新驱动成为核心方向,传统园区面临环保、能耗等刚性约束;
区域协同格局深化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内,产业园区呈现 “分工协作、错位发展” 趋势,但部分中西部园区仍存在产业同质化、产业链短、配套能力弱等问题,难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。
此外,全球产业链 “近岸化”“区域化” 趋势下,园区需兼顾 “内循环” 的供应链安全与 “外循环” 的开放合作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
1.2 标的园区现状梳理
标的园区分析是规划编制的“精准画像” 环节,需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一代书生规划院在实践中,通常采用 “产业链图谱+资源禀赋矩阵” 方法:
先梳理园区现有主导产业的产业链环节,明确 “缺链、断链、弱链” 之处,例如部分制造类园区存在 “重生产、轻研发” 问题,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输入;
再评估园区的区位优势(如是否临近交通枢纽、核心城市)、资源禀赋(如土地、人才、技术平台)、政策红利(如是否属于国家级经开区、自贸区)及现存短板(如公共服务配套不足、营商环境待优化)。
只有精准掌握标的园区的 “长板” 与 “短板”,才能让后续规划既贴合实际,又能突破发展瓶颈。
产业定位是“十五五” 产业园区规划的核心,需立足国家战略、区域协同与园区实际,构建 “方向明确、链群协同、生态完善、差异发展” 的产业体系,避免 “千园一面”。
2.1 未来产业方向锚定
产业方向锚定需遵循“三层递进” 逻辑,契合 “十五五” 战略导向。
第一层是“巩固提升主导产业”,对园区现有基础较好的产业,通过技术改造、工艺升级延伸产业链,例如装备制造园区可向 “智能装备 + 运维服务” 延伸,纺织园区可向 “功能性面料 + 时尚设计” 转型,夯实产业根基;
第二层是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”,结合区域资源禀赋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绿色低碳等领域,例如东部园区可布局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,中西部园区可发展特色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材料,实现 “弯道超车”;
第三层是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”,对有条件的园区(如临近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园区),探索脑科学、量子技术、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的孵化场景,搭建 “实验室 — 中试基地 — 产业园区” 的转化链条,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。需注意的是,产业方向锚定不可盲目追逐热点,需通过 “市场需求 — 技术成熟度 — 园区承载力” 的三维评估,确保定位可行性。
2.2 园区链群体系构建
产业“链群化” 是提升园区竞争力的关键,需推动 “四链融合”。
一是“强链补链” 完善产业链,以 “链主企业” 为核心,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,例如围绕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,引入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零部件企业,同时布局充电设施、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,形成 “全产业链闭环”;
二是“搭台赋能” 强化创新链,建设产业创新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、中试基地等平台,推动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,例如设立 “产学研用” 联合实验室,解决产业链关键技术 “卡脖子” 问题;
三是“稳供保畅” 优化供应链,建立园区内供应链协同平台,推动企业共享仓储、物流资源,同时与区域内其他园区建立供应链协作机制,应对供应链波动风险;
四是 “提质增效” 提升价值链,引导企业从 “生产制造” 向 “研发设计、品牌营销、增值服务” 延伸,例如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 “制造 + 服务” 模式,提供定制化、运维托管等增值服务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
2.3 产业生态系统培育
现代产业竞争已从“企业竞争” 转向 “生态竞争”,需构建 “要素完备、服务优质、环境友好” 的产业生态。
在要素保障方面,建立“人才—资金—技术” 的要素支撑体系:
人才端,推出“产业人才专项计划”,吸引技能型人才、高层次创新人才,同时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 “订单式培养”;资金端,设立产业发展基金、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,支持中小企业融资;
技术端,建设“技术交易市场”“知识产权服务中心”,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。在服务体系方面,推动 “政务服务 + 市场化服务” 融合:
政务端,实现“园区事园区办”,简化项目审批、工商注册等流程;市场端,引入法律、咨询、物流等专业服务机构,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。
在营商环境方面,强化“软环境” 建设,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建立 “企业诉求响应机制”,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、难点,让企业 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发展好”。
2.4 差异发展路径设计
差异发展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核心,需结合园区类型与区域定位制定路径。
对国家级产业园区,重点打造“标杆型园区”,聚焦 “高端化、国际化、智能化”,承担国家重大产业项目,探索制度创新(如自贸试验区政策试点),成为产业升级的 “领头雁”;
对区域级产业园区,重点“特色化、协同化”,围绕区域主导产业,承担产业链配套功能,例如在长三角区域,部分园区可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配套,与核心城市园区形成 “分工协作”;
对县域产业园区,重点“本土化、绿色化”,立足县域特色资源(如农产品、矿产资源),发展特色加工、绿色农业等产业,例如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,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、乡村旅游配套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
差异发展路径需在规划编制中明确“禁止类、限制类、鼓励类” 产业目录,引导园区精准发力。
空间规划是产业规划落地的“物理支撑”,需遵循“集约利用、功能融合、生态友好”原则,构建“生产空间高效、生活空间宜居、生态空间优美”的园区格局,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保障。
3.1 土地集约利用与结构优化
面对土地资源约束加剧的现状,园区需从“外延扩张”转向“内涵提升”。
一是优化用地比例,规划阶段明确产业用地、配套用地、生态用地的合理配比,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项目用地,严控非生产性用地规模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,可提高容积率并给予奖励政策。
二是产业集聚布局,按“产业链关联度”划分功能片区,形成“研发—中试—生产”空间闭环。例如生物医药园区可规划“创新核”“制造带”“配套区”,减少企业协作成本。
三是存量用地盘活,建立闲置土地动态监测机制,通过“腾笼换鸟”“空间再造”提升利用效率。实践中可运用GIS技术叠加产业数据、交通网络、环境容量等要素,实现空间布局的科学决策。
3.2 产城融合与功能复合
产业园区需打破“孤岛效应”,实现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。
一是生活配套完善,按照“生活圈”标准布局人才公寓、社区医院、商业综合体等设施,建设“产业社区”提升人才吸引力。
二是交通无缝衔接,构建“对外通达、内部畅联”的交通体系,开通定制班车、建设智能停车系统,推广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。
三是公共服务共享,推动园区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互通,实现“园城一体”发展。规划中需避免“重产业、轻配套”,通过专项规划明确功能配比与建设时序。
3.3 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
“双碳”目标下,园区需构建“生态屏障—绿色基础设施—安全防护”三级体系。
一是生态红线管控,划定生态敏感区并严格禁止高污染项目入驻,建设“生态廊道”形成连续生态网络。
二是绿色基建覆盖,集中布局环保设施,推广清洁能源,新建建筑需达到绿色建筑标准,鼓励既有厂房节能改造。
三是安全空间预留,对高风险产业设置安全防护距离,规划应急避难场所,建立“数字孪生园区”提升风险应对能力。生态规划需纳入园区“法定图则”,确保刚性执行。
实施路径是规划落地的“关键抓手”,需构建“政策引领、要素支撑、数字赋能、开放联动”四位一体推进体系。
4.1 政策体系与机制创新
政策是规划实施的“导航仪”,需形成“国家战略—地方配套—园区落地”的政策链。一是专项政策支持,制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,明确土地、税收、人才等优惠措施。二是跨部门协同机制,成立联席会建立“问题清单—责任分工—限时办结”机制,破解项目落地中的“中梗阻”。三是动态考核机制,将创新投入、绿色转型、人才密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,引导园区从“规模竞争”转向“质量竞争”。
4.2 要素精准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
创新要素是园区发展的“核心引擎”,需构建“人才—技术—资金”协同供给体系。
一是人才梯队建设,实施引育计划,对顶尖团队给予支持,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培养技能人才。二是技术攻关体系,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推动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聚焦产业链“卡脖子”环节开展联合攻关。三是金融支持创新,设立产业发展母基金,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广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。
4.3 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治理
数字化是园区升级的“必由之路”,需推动“管理—服务—产业”全链条数字化。一是智慧管理平台,建设“数字驾驶舱”集成经济运行、能耗监测等功能,实现“一屏统览、一键调度”。二是企业服务平台,开发数字化工具为企业提供政策推送、技术交易等服务,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传统企业改造。三是数字基建升级,实现网络和标识解析节点全覆盖,建设边缘计算中心提供算力支撑。
4.4 开放合作与区域协同
开放合作是园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“重要路径”,需构建“国内国际双循环”联动体系。一是区域协同发展,加入区域产业联盟参与跨园区产业链分工,共建“飞地经济”实现利益分成。二是国际合作深化,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引进外资研发中心,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三是开放平台建设,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,开展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,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提升国际影响力。
一代书生规划院深耕产业园区规划领域多年,以“战略前瞻性、落地实操性、创新突破性”为核心优势,为政府、企业提供从产业规划到空间规划的全链条解决方案。我们以“用专业规划未来”为使命,持续为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智慧动能,携手共创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新范式。
一代书生规划院基于多年产业规划实践,认为编制好 “十五五” 产业园区产业规划需紧扣 “现状研判—产业定位—空间布局—实施路径” 的逻辑主线,以问题为导向、以战略为引领,精准匹配国家政策与园区实际,才能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我国产业园区现状分析
编制“十五五” 产业园区规划,需先摸清 “家底”—— 既要把握全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宏观趋势,也要精准梳理标的园区的个体特征,为后续规划提供现实依据。
1.1 宏观发展态势研判
从全国层面看,我国产业园区已进入“提质增效” 的转型阶段。
政策导向持续聚焦 “高质量发展”,“十五五”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“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,培育特色产业集群”,绿色低碳、数字化转型、创新驱动成为核心方向,传统园区面临环保、能耗等刚性约束;
区域协同格局深化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内,产业园区呈现 “分工协作、错位发展” 趋势,但部分中西部园区仍存在产业同质化、产业链短、配套能力弱等问题,难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。
此外,全球产业链 “近岸化”“区域化” 趋势下,园区需兼顾 “内循环” 的供应链安全与 “外循环” 的开放合作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
1.2 标的园区现状梳理
标的园区分析是规划编制的“精准画像” 环节,需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一代书生规划院在实践中,通常采用 “产业链图谱+资源禀赋矩阵” 方法:
先梳理园区现有主导产业的产业链环节,明确 “缺链、断链、弱链” 之处,例如部分制造类园区存在 “重生产、轻研发” 问题,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输入;
再评估园区的区位优势(如是否临近交通枢纽、核心城市)、资源禀赋(如土地、人才、技术平台)、政策红利(如是否属于国家级经开区、自贸区)及现存短板(如公共服务配套不足、营商环境待优化)。
只有精准掌握标的园区的 “长板” 与 “短板”,才能让后续规划既贴合实际,又能突破发展瓶颈。
产业园区未来产业定位
产业定位是“十五五” 产业园区规划的核心,需立足国家战略、区域协同与园区实际,构建 “方向明确、链群协同、生态完善、差异发展” 的产业体系,避免 “千园一面”。
2.1 未来产业方向锚定
产业方向锚定需遵循“三层递进” 逻辑,契合 “十五五” 战略导向。
第一层是“巩固提升主导产业”,对园区现有基础较好的产业,通过技术改造、工艺升级延伸产业链,例如装备制造园区可向 “智能装备 + 运维服务” 延伸,纺织园区可向 “功能性面料 + 时尚设计” 转型,夯实产业根基;
第二层是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”,结合区域资源禀赋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绿色低碳等领域,例如东部园区可布局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,中西部园区可发展特色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材料,实现 “弯道超车”;
第三层是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”,对有条件的园区(如临近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园区),探索脑科学、量子技术、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的孵化场景,搭建 “实验室 — 中试基地 — 产业园区” 的转化链条,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。需注意的是,产业方向锚定不可盲目追逐热点,需通过 “市场需求 — 技术成熟度 — 园区承载力” 的三维评估,确保定位可行性。
2.2 园区链群体系构建
产业“链群化” 是提升园区竞争力的关键,需推动 “四链融合”。
一是“强链补链” 完善产业链,以 “链主企业” 为核心,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,例如围绕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,引入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零部件企业,同时布局充电设施、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,形成 “全产业链闭环”;
二是“搭台赋能” 强化创新链,建设产业创新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、中试基地等平台,推动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,例如设立 “产学研用” 联合实验室,解决产业链关键技术 “卡脖子” 问题;
三是“稳供保畅” 优化供应链,建立园区内供应链协同平台,推动企业共享仓储、物流资源,同时与区域内其他园区建立供应链协作机制,应对供应链波动风险;
四是 “提质增效” 提升价值链,引导企业从 “生产制造” 向 “研发设计、品牌营销、增值服务” 延伸,例如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 “制造 + 服务” 模式,提供定制化、运维托管等增值服务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
2.3 产业生态系统培育
现代产业竞争已从“企业竞争” 转向 “生态竞争”,需构建 “要素完备、服务优质、环境友好” 的产业生态。
在要素保障方面,建立“人才—资金—技术” 的要素支撑体系:
人才端,推出“产业人才专项计划”,吸引技能型人才、高层次创新人才,同时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 “订单式培养”;资金端,设立产业发展基金、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,支持中小企业融资;
技术端,建设“技术交易市场”“知识产权服务中心”,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。在服务体系方面,推动 “政务服务 + 市场化服务” 融合:
政务端,实现“园区事园区办”,简化项目审批、工商注册等流程;市场端,引入法律、咨询、物流等专业服务机构,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。
在营商环境方面,强化“软环境” 建设,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建立 “企业诉求响应机制”,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、难点,让企业 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发展好”。
2.4 差异发展路径设计
差异发展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核心,需结合园区类型与区域定位制定路径。
对国家级产业园区,重点打造“标杆型园区”,聚焦 “高端化、国际化、智能化”,承担国家重大产业项目,探索制度创新(如自贸试验区政策试点),成为产业升级的 “领头雁”;
对区域级产业园区,重点“特色化、协同化”,围绕区域主导产业,承担产业链配套功能,例如在长三角区域,部分园区可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配套,与核心城市园区形成 “分工协作”;
对县域产业园区,重点“本土化、绿色化”,立足县域特色资源(如农产品、矿产资源),发展特色加工、绿色农业等产业,例如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,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、乡村旅游配套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
差异发展路径需在规划编制中明确“禁止类、限制类、鼓励类” 产业目录,引导园区精准发力。
产业园区空间规划策略
3.1 土地集约利用与结构优化
面对土地资源约束加剧的现状,园区需从“外延扩张”转向“内涵提升”。
一是优化用地比例,规划阶段明确产业用地、配套用地、生态用地的合理配比,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项目用地,严控非生产性用地规模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,可提高容积率并给予奖励政策。
二是产业集聚布局,按“产业链关联度”划分功能片区,形成“研发—中试—生产”空间闭环。例如生物医药园区可规划“创新核”“制造带”“配套区”,减少企业协作成本。
三是存量用地盘活,建立闲置土地动态监测机制,通过“腾笼换鸟”“空间再造”提升利用效率。实践中可运用GIS技术叠加产业数据、交通网络、环境容量等要素,实现空间布局的科学决策。
3.2 产城融合与功能复合
产业园区需打破“孤岛效应”,实现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。
一是生活配套完善,按照“生活圈”标准布局人才公寓、社区医院、商业综合体等设施,建设“产业社区”提升人才吸引力。
二是交通无缝衔接,构建“对外通达、内部畅联”的交通体系,开通定制班车、建设智能停车系统,推广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。
三是公共服务共享,推动园区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互通,实现“园城一体”发展。规划中需避免“重产业、轻配套”,通过专项规划明确功能配比与建设时序。
3.3 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
“双碳”目标下,园区需构建“生态屏障—绿色基础设施—安全防护”三级体系。
一是生态红线管控,划定生态敏感区并严格禁止高污染项目入驻,建设“生态廊道”形成连续生态网络。
二是绿色基建覆盖,集中布局环保设施,推广清洁能源,新建建筑需达到绿色建筑标准,鼓励既有厂房节能改造。
三是安全空间预留,对高风险产业设置安全防护距离,规划应急避难场所,建立“数字孪生园区”提升风险应对能力。生态规划需纳入园区“法定图则”,确保刚性执行。
产业园区发展推进策略
4.1 政策体系与机制创新
政策是规划实施的“导航仪”,需形成“国家战略—地方配套—园区落地”的政策链。一是专项政策支持,制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,明确土地、税收、人才等优惠措施。二是跨部门协同机制,成立联席会建立“问题清单—责任分工—限时办结”机制,破解项目落地中的“中梗阻”。三是动态考核机制,将创新投入、绿色转型、人才密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,引导园区从“规模竞争”转向“质量竞争”。
4.2 要素精准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
创新要素是园区发展的“核心引擎”,需构建“人才—技术—资金”协同供给体系。
一是人才梯队建设,实施引育计划,对顶尖团队给予支持,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培养技能人才。二是技术攻关体系,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推动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聚焦产业链“卡脖子”环节开展联合攻关。三是金融支持创新,设立产业发展母基金,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广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。
4.3 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治理
数字化是园区升级的“必由之路”,需推动“管理—服务—产业”全链条数字化。一是智慧管理平台,建设“数字驾驶舱”集成经济运行、能耗监测等功能,实现“一屏统览、一键调度”。二是企业服务平台,开发数字化工具为企业提供政策推送、技术交易等服务,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传统企业改造。三是数字基建升级,实现网络和标识解析节点全覆盖,建设边缘计算中心提供算力支撑。
4.4 开放合作与区域协同
开放合作是园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“重要路径”,需构建“国内国际双循环”联动体系。一是区域协同发展,加入区域产业联盟参与跨园区产业链分工,共建“飞地经济”实现利益分成。二是国际合作深化,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引进外资研发中心,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三是开放平台建设,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,开展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,举办全球产业峰会提升国际影响力。
一代书生规划院深耕产业园区规划领域多年,以“战略前瞻性、落地实操性、创新突破性”为核心优势,为政府、企业提供从产业规划到空间规划的全链条解决方案。我们以“用专业规划未来”为使命,持续为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智慧动能,携手共创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新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