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分析 | 如何打造特色产业园区?发展模式与运营要点分析

发布时间:2025-08-28 来源:赛迪产业园
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、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载体,近年来,产业园区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单纯的土地开发到城市综合体建设,从盖楼卖楼,到园区的深度运营,从重资产经营到投资驱动,从政府操盘到越来越多的民营主体介入……产业园开发运营逐渐从冷门业务,发展成了一条热门赛道。由于政策支持,以及传统房企在多元化业务布局上的不断深入,这条赛道的参与主体已经越来越多样化。然而,这些年各地新开发产业园的发展定位、产品形态与运营模式,似乎却并没有更加丰富,反而同质化的问题却愈发凸显。在供应井喷下的同质化激烈竞争下,通过规划、建造或是招商等具体环节的创新、以及产业思维的创新建设特色产业园区,逐渐成为产业园区突破瓶颈的重要方法。


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

当前,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以及产业迭代增速、企业需求多元化、平台运营升级等一系列新的问题。园区运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,如何响应时代的发展,打造具备创新驱动的产业园区新模式呢?

1、以创新的方式打造产业链发展新模式。

产业园区应以产业为支撑。成熟的产业园区不仅是一个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平台,还是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综合体或联合体。

新发展形势下,过去那种“圈一片土地、布几个产业、发展一批企业”的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再无生存空间。

在“商难招、资难引、产难布、企难育”的现实面前,不论是已建成的还是计划建设的产业园区,都应该重点前瞻性研究经济发展趋势、科学分析市场需求变化、理性设计产业发展方向、战略规划发展模式,而不能“脑袋一热上马、束手无策下马”。

把科技创新落实到产业发展,在“招商引资难、产业布局难、企业引育难”等诸多问题,根据市场需求方向进行科学分析、搭建战略创新的发展模式,构建产业链,催生出新业态、形成产业集群,实现一张蓝图绘制到底。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,从中得到内涵式的提升。

2、创新模式,抢抓多重战略叠加机遇。

在互联互通的新产业发展格局背景下,已不能采取随意放养式园区发展,多重战略机遇叠加,意味着创新改革的空间更大。

首先需要研究分析国家发展战略,做好园区自身在整体战略中的精准定位;结合产业园区自身战略规划的制定,与国家发展战略、产业发展战略、区域发展战略、市场发展战略进行多种战略叠加融合,以科学战略规划、创新开发模式为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
3、转向满足实际要求,实现需求化创新。

在当前我国处于化解过剩产能、市场需求快速变化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,产业园区的运营不能仅仅满足阶段、局部的需求,而应该要从满足现阶段发展或已有的发展需求,向引导、引领需求转变。

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应满足各阶段的发展需求、园区要满足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的需求、企业要满足市场供应的需求。制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,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,实现园区产业集聚由需求导向型供给导向性转变,同时为园区服务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,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功能。

4、结合化模式创新,全方面多层次整合。

首先,需要实现地面上的物理园区与云端园区建设结合,优化空间布局。

第二,要实现本地园区与远程园区建设结合,采用“异地研发、远程控制孵化、远程控制资源、本地配置、基本建设服务平台、全球要素”的自主创新的技术手段,完成园区内外的全方位融合。

第三,要完成重资源与轻资产运营的融合,产业园经营不但要重视土地规划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设、工业厂房修建等重资产、重资源的基本建设导进,更应当重视包含科技咨询、金融信息服务、发展战略服务咨询、产业链生态文明建设等层面的软财产、软资源经营。

第四,推动原有产业链转型发展与培养孵化新积极、新产业紧密联系起来。

最后,产业园区发展需从一线比较发达地域“圈、抢、引”多种多样产业链资源,向二线、三线、地域进行推行迁移和流动。

5、价值创新模式,形成多元化价值发展。

目前,产业园区存在很多资源闲置不用、导致低效能高耗的状况。众多园区开发商的运营模式仅仅是“低廉拿地增值、商业住宅获利、引资落地分成、招商政府分税、要挟政府让利”,导致产业园区出现“建设不关注产业、获利不依靠产业、发展不依赖产业”的怪现象。也正是因为一些园区开发企业“拿地卖房、招商分税、赚钱走人”,造成一些产业园区出现了“半截子园区”、“空心园区”、“鬼城园区”。

因此产业园区运营务必从土地规划、产业链导进培养、产业园区经营、产业企业,不断发展趋势等层面制定全步骤,实现系统化、规范化的多样化使用价值完成方式,也要制定严苛产业园区项目投资与奖罚撤出审核体制。

综合上述,新时代的大背景、新发展理念,对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提出挑战,紧密围绕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”,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,提高园区发展质量的迈进新阶段。

特色产业园区运营的四个要点

1、做好产业定位。

特色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,首先要结合当地产业的实际情况。各个城市的产业基础与结构是不一样的,必须要将调研工作做扎实,摸清当地的产业现状,找出优势产业。

其次,围绕政策导向来做。不少城市都因地制宜地推出自己的产业扶持政策,扶持的方向不尽相同,这有可能成为园区定位突破的关键。

其三,摸清产业链分工,锚定细分市场,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

如果产业园给自己定位成一个高端制造业园区,就开始对外招商了。那基本相当于给别人写明信片的时候,地址只写到省份。这对于园区后续的定向招商并没有什么帮助。

选定主导的产业大类之后,必须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和园区自身的实际条件,在产业大类中选定最适合发展的细分产业。

如果是大规模的产业园区,就可以把定位的颗粒度放大一些,自己来培植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。如果能在招商阶段引进一些龙头企业,那么产业链的吸附效应是很显著的。

但如果是规模较小的园区,就需要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中,细化自己的定位了。如果当地优势产业的规模足够大,那么小型园区为单一产业、甚至是某一家龙头企业,专门打造成配套产业园,也是完全可行的。根据飙马近年来对产业园区规划的经验,做好产业定位,是特色产业园区运营全周期最重要的一环。

2、做好产品规划。

好的厂房总是一厂难求。比如某些城市,优质厂房产品的价格天花板一再被打破,无论是租金还是售价,都在逐步提升。

关键在于,能否牢牢抓住产业特性和企业痛点,把产品真正做到好用。

规模大的园区,特色可以是产业生态,打造成集商务办公+技术研发+生产展销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型综合园区。这样无论是创业公司、中小企业还是龙头企业,都可以聚集在园区内,形成强劲的产业动力。

针对办公需求,可以将孵化器、加速器、商务办公等空间形态都囊括进去,甚至也可以做一点高端办公,承接总部企业的需求,但必须谨慎调整配比。

针对研发与生产需求,可以把中型生产、轻生产、轻加工、研发、测试、设计等全生产环节所需要的不同空间,全都做出来,满足整条产业链的入驻需要。

但规模较小的园区,就要更慎重地规划自己的产品形态,将产品做精、做深,承接区域内尚未被充分满足的产业空间需求,人无我有,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
比如在有些一线城市中,许多企业的总部还留在这里,但生产线已大规模迁出,然而还有部分技术研发与测试团队,需要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。那么针对这样的需求,来打造研发型厂房就是可行的。

总之,产业园区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,以及细分定位来做特色产品。

中小型园区不要盲目追求产品线的完备,可以更多地采取跟随与承接的策略;大型园区则要紧扣主导产业,认真规划每一个产品组团,确保园区能够服务到整条产业链。

另一方面,硬件参数是企业用户最关注的核心要素。

在做产品前务必做好充分调研,确保厂房和研发建筑的柱距、层高、承重、货梯配置、走廊宽度、卸货区、垂直物流动线、货车转弯半径等设计细节,都全部符合产业链用户的需求。

过去设计写字楼的时候参数相对简单,所以初入产业地产领域的房企很容易忽略这些细节。但空间的硬件条件,其实是企业入驻的最基础条件。

3、对外渠道建设。

不想把园区招商招“花”、沦为面目模糊的普通工业园,招商定力是一定不能少的。在这一点上,必须要加强对招商团队的约束与考核。不仅是招商业绩的考核,还要包括对招商精准度的审核。

另外,一个思维上的误区也需要被打破。即,如果招商情况不理想,那房企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去拓宽招商渠道、寻求外部的助力与合作,而不是反过来在园区的定位上作让步。

对外合作的模式有很多,包括加强产学研机构联动、向地方政府寻求资源协助、设立基金以投代引、寻找更加细分的行业推广资源等等。

实际上,向当地政府寻求帮助是很好的办法。现在许多发达城市的商务局、工信局等部门,“产业服务”意识是很强的。

只要有好的园区产品供应,他们会十分积极地为园区嫁接资源,引入优质企业。毕竟成功促成优质产业/企业在辖区内落地,也是各部门工作成绩的重要体现。

因此,做特色产业园区一定要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,加强双方的信息互通与合作。

另外,招商目标产业的专业展会、行业沙龙、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等等活动,也是园区推广的重要平台。尤其是那些争取到了产业扶持政策、企业补贴的园区,在这些细分行业的活动中,是很有宣传优势的。

实际上,产业地产发展至今,招商实操的方法可谓花样百出,模式越来越成熟。只要园区定位和产品工作都做得足够扎实,那么会有很多种方式来招商。千万不要在这个环节上,破坏掉园区的战略基础。

4、突出产业服务。

现在许多园区已经认识到,服务好企业用户,对一个园区的长远发展有多么重要。特色产业园的长线运营逻辑,已经逐渐刻入到他们的基因中。

实际上,我们现在时常听到的那些园区金融服务、上市指导服务、智能化服务等等,其实只是标配或是基建部分。

而能体现出“产业服务”精髓的,是那些真正为产业发展赋能、为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降本提效的服务。

要构建有针对性的产业服务体系,还是得回到产业定位这个原点上来。不同产业的经营生产痛点,注定是不一样的。

比如物流仓储产业,痛点可能在于货物出入库效率、运输效率、特殊仓储空间等;生物医药产业痛点可能在于特殊实验环境、特殊存储、废料保存与运输等;制造业的痛点,有可能在于货运效率、设备上楼、原材料成本、库存管理等方面。

真正意义上的产服,是会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的特性和实际痛点来展开的。无论是空间硬件还是软性服务,都需要为产业链提供切实的帮助。

随着产业地产赛道热度的不断上升,园区发展商已经到了必须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阶段了。园区建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,它对某一个具体领域里面的供求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。对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的增长更加明确。

产业园区必须是客户需求的映射,是产业发展需要的具象呈现。只有把特色产业园做到这种程度,才有可能建立核心竞争力。